从历史人物看地方文化传统(下)

 

袁冰凌

 

追求长生不老、向往神仙世界是上古越人文化之传统与特色。自从春秋后期(473 BC)越王勾践迁都山东琅琊以称霸业,中国广阔的滨海之地,北起孔夫子的故乡,南至闽广交州,都或多或少地浸润于这一文化氛围中。秦始皇遣徐福率童子三千到东海寻访海上三山,事非偶然。福州古称三山,当地形势有“三山隐,三山现,三山看不见”之说法,亦非附会。前文我们谈到东汉末年永泰人徐登和候官人董奉行医救世、奉道入仙的事迹,实际上,这一时期闽中还有一位很重要的而鲜为人知的人物――建安方山(即今福州五虎山)的隐居者白羊公,他传授的“玄白术”,曾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,其弟子门徒多是孙吴官吏或宗室成员。

有关白羊公其人其事,晋人已经不甚了了。干宝《搜神记》及其它一些资料只说他姓杜,魏时人,曾师从华山黄芦子[1],以玄白术行世。杜公尝以白羊当步,故号“白羊”。[2]在南朝陶弘景编注的《真诰.稽神枢》中有部分关于玄白术的信息。考其原委,大致可以得出这样一个梗概:

白羊公有弟子介琰和王晖[3]。王晖居华山,[4]当地传说他以术驱虎豹种黄精而著名[5]。介琰的圣地则在建安方山,而且也在那里跟白羊公学“玄白术”。此术是以研习《道德经》中“知白守黑,求死不得”等经义发展而成的一种修养法,通过习练人体中的黑、白、黄三气,以期达到辟却万邪、长生不老的效果,后人更以此延伸出隐形匿身、不拘世俗的幻化境界。葛洪《抱扑子》对俗篇所谓:“隐形以沦于无象,易貌以成于易物”也属此类追求。

介琰学成后曾到江南一带活动,变化隐形,往来东海。吴主孙权很仰慕他的名声,在宫中为他建了一个静室,每天几次派人探视。介琰平时或童或叟,变幻无常,而且不吃食物,不接受馈赠。孙权供养他是为了学道,介琰却认为孙权身为君主,广置嫔妃,不能禁房事,一连数月不肯教他。孙权一怒之下,下令射杀介琰。行刑时,甲士的箭已射出,捆绑介琰的绳索还留在柱子上,人却早已逃之夭夭,不见踪影了。[6]

虽说介琰拒绝了孙权的要求,却把道法传给了他的立信校尉、京兆杜陵(即长安)人杜契。杜契年轻时曾追随孙策之军攻打会稽郡(郡治绍兴)。不久,他与孙权堂兄豫章太守孙贲的孙女孙寒华发生私情。[7]怕事情泄露,杜契率军叛吴,与寒华私奔建安,依附在他的姻亲闽北邵武长[8]张毅门下。孙策南下闽浙时在建安元年(196),孙军先得到绍兴,再攻下福州(时称东冶或候官),完全征服闽北则要等到203年。可以猜测杜契曾任职浙南或福州,从这两地叛逃到闽江上游依然属于汉王朝的地区都是捷径。

中年以后杜契开始学道,在黄武年间(222229)遇介琰先生受玄白术。陶宏景推测当时应是孙权欲杀介琰,介琰化形往方山寻找本师白羊公之际。估算起来,杜契从建安初年从军入闽、私奔叛吴到拜师学道,期间有二十多年。《真诰》称守玄白者需行之二、三十年,方可“匿身隐形”。所以,杜契真正修成玄白术,当在闽越活动了四、五十年之久。

杜契传有弟子两人,其中之一就是年轻时代的情人孙寒华。孙氏随杜契叛吴,在闽中隐居多年,后杜契师从介琰,因玄白术禁房事,“自契受道,不得行此”,两人很可能分道扬镳一段时间。只是在杜契得道之后,才又传法于寒华。此时的孙氏已是半老徐娘,故《真诰》本文有“寒华行玄白法而有少容”之说,[9]陶宏景注文也称之曰:“寻此二人,乃因奔淫,无应入道,而用志能自抑断如此,此宜其阶也。”但陶氏以为杜、孙二人私奔是在杜契八十来岁的孙休时代,因而认为“不容此尔”,实误。

杜契的另一个弟子陈世京,不仅是他的长安老乡,而且也是杜、孙二人私奔建安时的同谋与同伴。《真诰》说陈世京“少好道,数入佛寺中”,恐怕也有叛吴而不得不躲避的因素。也许由于他不是主谋,陈世京后来又得以回到孙吴政权中去谋职的机会,在孙休永安年间(258264)担任侍郎。杜契道成,陈世京已是风烛残年,也从杜学玄白,后来一起在茅山活动。

    虽然《真诰》提供的信息很零散,有不少地方还有待将来求证于更确切的史料,然而白羊公及其弟子们先后在闽中从事老子《道德经》的研习与修养,却与这时期的福建历史发展相吻合。自汉武帝元封元年(前110)会稽太守朱买臣等人率军灭闽越国,此后三百年的时间里,汉王朝对此地的管辖名存实亡已是不争的事实。只有到了东汉末建安年间(196-220),孙策遣军入闽,闽中才在中国正史记载中重新占有一席之地。孙权时代在闽江上游的建安(今建瓯)设立会稽郡的南部都尉(旋改建安郡)统领全闽,在闽江下游的候官(福州)和闽东的温麻(霞浦)设典船校尉和船屯,大力经营造船业与海上交通。不仅如此,当时的闽中地区远离吴国政治中心,内部倾轧激烈的孙吴政权一向把它当成异己分子的流放地,连被大将军孙綝废掉的吴主孙亮也被黜为“候官侯”,260年孙亮自杀抗议,其夫人与家属仍被遣送候官。[10]福州与霞浦的船政,更是孙吴失势宗室和得罪官僚的“劳改”场所,如孙皓时代的中书令张尚、临海太守奚熙都以“非论国政”等罪而被“送建安作船”。[11] 虽然我们在正史里找不到孙寒华的身世,但她并非不可能也在寓闽孙氏宗亲之列。也许正是在那儿她遇到了年轻的军官杜契,并与之发生恋情。至于白羊公的踪迹,其师黄芦子、同门王晖事迹均在西岳华山,抑或他也是汉末避世入闽的隐士之一? 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原载《福州大学报》20051015


 

[1] 《说郛》(卷五十八下)与《陕西通志》等书说黄芦子本名葛起,称西岳公,传《三黄文》。

[2] 《绀珠集》卷二。

[3] 《广博物志》卷四十六。

[4] 《广博物志》卷四十六,引《历世真仙体道通鉴》。

[5] 黄精是魏晋南北朝时隐士很看重的一种本草,根部可蒸食,时称“仙人余粮”,位在灵芝之上。宁德霍童山盛产黄精,据《灵宝五符序》,孙权曾派人到霍童取黄精回南京种植。

[6] 《搜神记》卷一。

[7] 《云笈七签》等书则只说她是吴人孙奚之女。

[8] 汉时小县长官称“长”,大县长官称“令”。不过当时邵武尚未建县,此说待考。

[9] 《云笈七签》卷一百一十五称,孙寒华习道后在吴越诸山周旋十余年乃得仙道,茅山有峰因名华姆山。

[10] 《三国志.吴书.孙亮全夫人传》。

[11] 《三国志.吴书.张纮传》、《三嗣主传》。